【推敲的典故内容是什么】“推敲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出自唐代诗人贾岛的一段创作经历。这个成语原本是指在写作过程中对词语反复斟酌、推敲字句的意思,后来引申为对文章或事物的仔细思考和反复琢磨。
一、典故
贾岛是唐代著名的诗人,以诗风清奇、语言精炼著称。他在创作《题李凝幽居》这首诗时,曾因一句诗中的用词而反复推敲,最终形成了“推敲”这一成语。
原诗中有这样一句:“闲居少邻并,草径入荒园。鸟宿池边树,僧敲月下门。”其中“僧敲月下门”一句,贾岛最初写的是“僧推月下门”,后来他觉得“推”字不够有力,不如“敲”字更符合意境,于是反复斟酌,最终决定使用“敲”。
这个故事被后人传颂,成为文学创作中精益求精、反复推敲的典范,也引申为做事认真细致、追求完美的一种精神。
二、推敲典故内容表格
项目 | 内容 |
典故出处 | 唐代诗人贾岛《题李凝幽居》 |
原诗句 | “闲居少邻并,草径入荒园。鸟宿池边树,僧敲月下门。” |
初稿用词 | “僧推月下门” |
修改后用词 | “僧敲月下门” |
推敲含义 | 对文字的反复斟酌与修改 |
成语引申义 | 指做事认真细致、反复思考 |
文化影响 | 成为文学创作中精益求精的象征 |
三、结语
“推敲”不仅是一个关于诗歌创作的故事,更是一种对待工作和生活态度的体现。它告诉我们,任何优秀的成果都离不开细致的思考和反复的打磨。无论是写诗还是做学问,都需要这种“推敲”的精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