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唇焦口燥的意思是什么】“唇焦口燥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于形容人在极度紧张、焦虑或情绪波动较大的情况下,导致嘴唇干裂、口腔干燥的状态。这个成语不仅描述了身体上的不适,也常常用来暗示心理上的压力和不安。
一、成语释义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唇焦口燥 |
拼音 | chún jiāo kǒu zào |
出处 | 不见于古代典籍,多为现代口语或文学作品中使用 |
释义 | 形容因焦虑、紧张、情绪波动大而导致的嘴唇干裂、口腔干燥的状态,也可引申为精神压力过大时的身体反应 |
用法 | 多用于描写人物在紧张、焦虑、激动等情绪下的状态,常见于小说、散文等文学作品中 |
二、词语解析
- 唇焦:指嘴唇干裂、发烫,通常是由于长时间说话、紧张或环境干燥所致。
- 口燥:指口腔干燥,缺乏唾液,可能因焦虑、紧张、缺水或过度用嗓引起。
这两个词组合在一起,形成一种形象化的表达方式,生动地描绘出人在情绪波动下的生理反应。
三、使用场景举例
场景 | 例句 |
紧张演讲前 | 他站在台上,唇焦口燥,手心冒汗,生怕说错话。 |
长时间等待 | 等待考试结果时,她感到唇焦口燥,心情十分焦虑。 |
情绪激动 | 听到坏消息后,他嘴唇干裂,口燥难耐,情绪崩溃。 |
四、相关近义词与反义词
类型 | 词语 |
近义词 | 心急如焚、坐立不安、焦躁不安 |
反义词 | 心平气和、镇定自若、从容不迫 |
五、总结
“唇焦口燥”虽然不是传统成语,但在现代汉语中被广泛使用,尤其在描写人物心理状态时非常贴切。它不仅表现了身体上的不适,也反映出内心的紧张与不安。了解这一表达,有助于我们在阅读和写作中更准确地理解人物情绪,提升语言的表现力。
如果你对类似的情感描写成语感兴趣,也可以继续关注“心力交瘁”、“心烦意乱”等词汇,它们在文学作品中同样具有丰富的表现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