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不陵节而使之谓孙】“不陵节而使之谓孙”出自《礼记·学记》,原文为:“君子之教,喻也;道而弗牵,强而弗抑,开而弗达。道而弗牵则和,强而弗抑则易,开而弗达则思。是故君子之道,隐而彰,微而明,温而理,是以远而不诬,近而不厌。”其中,“不陵节而使之谓孙”意为:不超越学生的接受能力去强迫他学习,而是循序渐进地引导,这叫做“孙”。
这句话强调了教育中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,尊重其发展节奏,避免拔苗助长,体现了一种温和、有序、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。
一、
“不陵节而使之谓孙”是古代教育思想中的重要原则,强调教育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引导,不能急于求成或强行灌输。这一理念在现代教育中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,体现了因材施教、循序渐进的教育智慧。
该观点主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,把握教学节奏,激发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,而不是一味地推动或压制。通过“道而弗牵,强而弗抑,开而弗达”的方式,使学生在轻松、自然的氛围中获得知识与成长。
二、表格展示
项目 | 内容 |
出处 | 《礼记·学记》 |
原文 | “不陵节而使之谓孙” |
含义 | 不超越学生的接受能力去强迫他学习,而是循序渐进地引导,这叫做“孙”。 |
教育理念 | 循序渐进、因材施教、尊重学生发展规律 |
教师角色 | 引导者而非强制者,注重启发与鼓励 |
学生状态 | 自主思考、主动学习、不被压抑 |
现代意义 | 强调个性化教育、避免揠苗助长、提升学习效果 |
对比传统教育 | 与“填鸭式”教学形成对比,更注重学生的内在动力 |
三、延伸思考
在当今教育环境中,许多家长和教师仍存在“抢跑”现象,过早地给孩子安排超龄的学习内容,导致孩子压力过大、兴趣丧失。而“不陵节而使之谓孙”提醒我们,教育应如春风化雨,润物无声,只有在合适的时机给予适当的引导,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潜能。
因此,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,都应重视教育的节奏感,关注孩子的心理与生理发展,让学习成为一种愉快的过程,而非负担。
结语:
“不陵节而使之谓孙”不仅是古人的教育智慧,更是对现代教育的一种深刻启示。唯有顺应天性、循序渐进,才能培养出真正具备独立思考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人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