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乌桕的正确解释】乌桕,学名 Sapium sebiferum(原名 Euphorbia sebifera),是大戟科乌桕属的一种落叶乔木。在中国传统植物中,乌桕以其独特的形态和广泛的用途而著称。它不仅具有观赏价值,还被广泛用于药用、工业原料等方面。
为了更清晰地了解乌桕的相关信息,以下从多个角度进行总结,并以表格形式呈现其关键特征与用途。
一、乌桕的基本信息总结
项目 | 内容 |
中文名 | 乌桕 |
学名 | Sapium sebiferum(旧称 Euphorbia sebifera) |
科属 | 大戟科(Euphorbiaceae)乌桕属(Sapium) |
分布区域 | 中国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,常见于丘陵、山坡、河岸等处 |
生长环境 | 喜光、耐干旱、适应性强,对土壤要求不严 |
树高 | 可达10-20米 |
树皮 | 灰白色,有纵裂 |
叶片 | 卵形或椭圆形,边缘具锯齿,叶面光滑,背面灰白 |
花 | 雌雄异株,花小而不显眼,多为黄绿色 |
果实 | 球形,成熟后呈黑色,外果皮坚硬,内含种子 |
花期 | 春季 |
果期 | 秋末至冬季 |
二、乌桕的主要用途
用途类型 | 具体说明 |
观赏价值 | 秋季叶片变红,极具观赏性,常用于园林绿化 |
药用价值 | 根、叶、树皮均可入药,有清热解毒、利湿消肿等功效 |
工业用途 | 种子可榨油,称为“乌桕油”,用于制肥皂、润滑油等 |
生态作用 | 能固土防蚀,适合用于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 |
文化象征 | 在古代文学中常作为秋景的代表,寓意离别与思念 |
三、乌桕的注意事项
注意事项 | 说明 |
毒性 | 全株含毒性成分,尤其汁液接触皮肤可能引起过敏反应 |
误食风险 | 果实虽可食用,但需谨慎,避免误食导致中毒 |
种植建议 | 适宜在阳光充足、排水良好的环境中种植 |
修剪管理 | 定期修剪可促进分枝,增强观赏效果 |
四、结语
乌桕作为一种兼具实用价值与观赏价值的植物,在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态建设中都占据着重要地位。无论是作为园林景观的点缀,还是药用资源的来源,乌桕都展现出其独特魅力。了解乌桕的正确知识,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自然、利用自然资源,并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发挥其最大效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