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十二经脉穴位歌诀顺口溜】在中医理论中,十二经脉是人体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,而穴位则是经脉上的关键点。为了便于记忆和学习,古人总结了许多“歌诀顺口溜”,帮助医者和学习者快速掌握各经脉的穴位分布和主治功能。以下是对“十二经脉穴位歌诀顺口溜”的整理与总结。
一、
十二经脉包括手三阴经(手太阴肺经、手厥阴心包经、手少阴心经)、手三阳经(手阳明大肠经、手少阳三焦经、手太阳小肠经),以及足三阴经(足太阴脾经、足厥阴肝经、足少阴肾经)、足三阳经(足阳明胃经、足少阳胆经、足太阳膀胱经)。每条经脉都有其特定的起止穴位,并有相应的歌诀来辅助记忆。
这些歌诀不仅有助于记住穴位名称和顺序,还能帮助理解每个穴位的功能和主治范围。通过反复诵读和实践,可以加深对经络系统的理解。
二、十二经脉穴位歌诀顺口溜一览表
| 经脉名称 | 起始穴 | 结束穴 | 常见歌诀顺口溜 | 简要说明 |
| 手太阴肺经 | 商阳 | 少商 | “商阳一穴属大肠,鱼际列缺再下行;经渠太渊尺泽至,孔最曲泽合谷寻。” | 主要治疗呼吸系统疾病,如咳嗽、哮喘等。 |
| 手阳明大肠经 | 商阳 | 历兑 | “商阳一穴属大肠,合谷偏历温病良;曲池臂臑肩髃近,迎香鼻柱治头痛。” | 治疗头面、咽喉及消化系统疾病,如牙痛、便秘等。 |
| 足阳明胃经 | 承泣 | 内庭 | “承泣四白地仓连,颊车下关合谷牵;天枢归来中脘至,梁丘犊鼻膝眼间。” | 治疗胃肠、面部及四肢疾病,如胃痛、腹胀、面瘫等。 |
| 足太阴脾经 | 隐白 | 大包 | “隐白一穴属脾经,太白公孙三阴交;阴陵泉水阴陵上,血海膈俞胃经行。” | 主治脾胃虚弱、水肿、妇科疾病等。 |
| 手少阴心经 | 极泉 | 少冲 | “极泉少海神门过,灵道通里阴郄多;少府少冲心经终,养心安神效卓著。” | 治疗心悸、失眠、精神不安等心脏相关病症。 |
| 手太阳小肠经 | 少泽 | 秩边 | “少泽前谷后溪连,腕骨阳谷养老前;小海肩贞臑俞处,听宫耳门治耳疾。” | 治疗耳部、颈部及泌尿系统疾病,如耳鸣、尿频等。 |
| 足太阳膀胱经 | 睛明 | 至阴 | “睛明攒竹曲差连,五处承光启明间;风门肺俞心俞至,肾俞气海膀胱还。” | 治疗腰背、泌尿系统及神经系统疾病,如腰痛、尿潴留等。 |
| 足少阴肾经 | 涌泉 | 横骨 | “涌泉然谷太溪连,复溜交信筑宾间;阴谷横骨肾经止,滋阴降火功效全。” | 治疗肾虚、腰膝酸软、耳鸣等肾系疾病。 |
| 手厥阴心包经 | 天池 | 中冲 | “天池曲泽郄门至,间使内关大陵传;劳宫中冲心包终,清热安神效显著。” | 治疗心胸疾病、情绪障碍,如心悸、焦虑等。 |
| 手少阳三焦经 | 关冲 | 阳池 | “关冲液门中渚连,阳池外关支沟间;会宗三阳络穴处,天井清冷渊穴前。” | 治疗耳部、胸胁及三焦气机不畅之症,如耳鸣、肋痛等。 |
| 足少阳胆经 | 瞳子髎 | 足临泣 | “瞳子髎至听会连,率谷角孙悬颅间;风池肩井阳陵泉,光明丘墟绝骨前。” | 治疗头面、耳部、胆囊及肢体疼痛,如头痛、眩晕、关节痛等。 |
| 足厥阴肝经 | 大敦 | 期门 | “大敦行间太冲连,中封蠡沟中都间;膝关阴包期门止,疏肝理气效明显。” | 治疗肝气郁结、月经不调、情绪抑郁等病症。 |
三、总结
十二经脉穴位歌诀顺口溜是中医学习中的重要工具,通过朗朗上口的句子,帮助学习者轻松记忆穴位位置和功能。虽然现代医学不断发展,但传统中医的智慧依然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。熟练掌握这些歌诀,不仅有助于提高针灸技术水平,也能增强对中医理论的理解与应用能力。
建议初学者结合教材、图谱和实际操作进行学习,逐步建立起对人体经络系统的整体认知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