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十面埋伏是谁的典故】“十面埋伏”是一个广为人知的成语,常用来形容被敌人包围、陷入绝境的处境。这个典故出自中国历史上的著名战役——楚汉相争时期,与西楚霸王项羽密切相关。
一、
“十面埋伏”最早源于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中记载的“垓下之围”。当时,项羽在垓下被刘邦率领的汉军重重包围,四面皆敌,最终兵败自刎。这一战不仅标志着项羽的失败,也象征着他从英雄到落魄的转折点。后人将此战称为“十面埋伏”,用来比喻被敌人包围、孤立无援的处境。
二、表格展示
项目 | 内容 |
典故出处 | 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 |
战役名称 | 垓下之战 |
主要人物 | 项羽、刘邦、韩信、彭越等 |
时间 | 公元前202年 |
背景 | 楚汉战争末期,项羽势力逐渐衰弱 |
战术 | 刘邦联合韩信、彭越等人,对项羽形成合围 |
结果 | 项羽兵败自刎,楚军溃散,汉朝建立 |
典故含义 | 形容被敌人包围、孤立无援的处境 |
现代用法 | 多用于比喻陷入困境或被多方围堵 |
三、补充说明
“十面埋伏”不仅是历史事件的缩影,也常被用于文学、影视作品中,如琵琶曲《十面埋伏》便是以此为题材创作的音乐作品,生动再现了当年战场的紧张氛围。此外,“十面埋伏”也成为许多游戏、小说中的经典桥段,进一步丰富了其文化内涵。
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,“十面埋伏”不仅是一个历史典故,更是一种文化符号,承载着古代战争的智慧与悲壮。